“一世夫妻三年半”,徽州女人的悲哀
徽商起于東晉,明清三百多年是徽商的鼎盛時期,徽商"賈而好儒",是真正意義上的儒商;罩菟赜性缁榈牧曀,男子到十二三歲就要成家,成家之后即外出經商,所謂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,十二三歲,往外一丟”。此去經年,斷梗飄萍,在外營商的丈夫,長年與妻子分居兩地,只能幾年或十幾年回家一次,所以,徽州從前有“一世夫妻三年半”的說法.是徽商大多娶本鄉的姑娘為妻,學徒期滿,店主給假三個月完婚,之后就勞燕分飛.妻子要承擔全部的家務,開始了不幸的守活寡的生活.徽商在外做生意往往數年不歸,就是按每三年探親三個月計算,夫妻一生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也過三年.因此,獨倚高樓、殘燈孤枕的出門人難免在外眠花宿柳暮宴朝歡;或則另娶一房好天良夜追歡取樂,過起“兩頭大”的生活。所謂兩頭大,是指在家鄉和僑寓地都有女人,兩邊均為妻子,也不分正妻和小妾。
由于歷史上徽州文風較盛,女人大多能識字讀書,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,留在老家的徽州女人獨守空房,使她們把蘊藏心中的哀怨,編成合轍壓韻的詞兒,遇上情緒不佳時,便抑揚頓挫地歌哭起來.舊時常常是一個女人先哭,幾個女人隨后走來陪哭,各哭各的詞,各哭各的調,仿佛是一種不太協調的二重唱,三重唱....
<寧愿嫁給種田郎> 悔呀悔!
悔不該嫁給出門郎,三年兩頭守空房,
貪什么大廳堂,夜夜孤身睡空床.
早知今日千般苦,寧愿嫁給種田郎,
日在地里忙耕作,夜伴郎哥上花床.
徽州先人離多聚少的感情生活在現代社會或許能造就無數風流韻事,然而在古徽州造就的卻是數以千計的貞節牌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