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,字元晦、仲晦,號晦庵,婺源縣人。南宋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宋代理學集大成者。高宗南遷,朱熹仕途不順,曾來祁門縣貴溪村看望在此隱居的父親朱松,在貴溪期間他為村中文士們授業解惑,題詩序譜,為祁門留下了一段厚重的歷史。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縣,1148年考中進士;歷任左迪功郎、轉運副使、煥章閣待制、秘書修撰、寶文閣特制等職,死后謚贈太師,封徽國公。朱熹少年得志,但因他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與當權者相逆,因而仕途上頗為坎坷。晚年,朱熹個人失意,國家也日趨崩潰,于是他想超然物外,以寄情山水撫平創痛。他一生孜孜不倦講學于各地,授業解惑,誨人不倦,承孔孟遺緒,重開一代名師在書院聚徒講學的先例。 朱熹父親朱松,字喬年,號書齋,為宋代學者。1118年,朱松考取進士,歷任迪功郎、政和縣尉、尤溪縣尉、吏部員外郎等職。金兵大舉南下中原,宋朝王室被迫南遷,朱松懷著一腔忠誠屢屢上書,反對議和,提出了一系列中興之策,卻遭秦檜排斥,高宗帝也不悅,將朱松外放饒州,朱松對朝廷深感失望,沒有接任饒州知府,而是請假回故鄉安居。 朱松在朝時,與在汴京求學的徽州同鄉,祁門縣貴溪貢士胡器之相友善。據《貴溪胡氏宗譜》記載,胡回鄉后在村北廣植白楊,興辦白楊書院,教書講學。白楊書院內設有松蘿閣、竹間事、碧波亭、般若亭,皆為村中賞月佳處。此時,正值朱松流放,于是,他前來貴溪探訪好友,因愛貴溪山水秀麗,遂謀在村前一山坡筑室其間。此山山頂平整如坻,寬廣二三畝,俯視全村,山下景物,盡收眼底,便結廬其上,廬側并設學院,與村中文士講學其中。高宗南遷后,朱熹棄仕講學,來到貴溪探望父親,也曾講學于院中。村人為紀念此事,建廟于上,名為夫子廟,也將村前這座小山取名為夫子山。 朱熹應邀為胡氏宗廟題詩云:“唐室遙遙孝義門,迄然宗廟至今存;當時泣盡思親血,化作恩波遺子孫!焙笥譃橐刂绢}詞:“貴溪鐘秀氣,胡氏居其間。境接文公里,門迎夫子山。古木沖霄漢,修筑戛佩環。地靈多俊彥,仍譽滿人寰!焙笕藶榧o念朱熹父子,將夫子山設為貴溪八景之一,并題詩懷念。 至元朝,朱氏廬舍和夫子廟等,都毀于兵燹,F鐵路經過其上,遺跡也不復存在。
|